百度最近可算是体会到什么叫 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的尴尬了。一场“熊孩子开盒”事件,硬生生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绞刑架。而事情的起因却相当狗血——百度副总裁谢广军的13岁女儿,在和网友吵架时,随手甩出了几个人的隐私信息,还顺带炫耀:“我老爸给的!”
网友一看,顿时炸锅,实在是太猖狂了,你这是把百度的数据库当成你家后花园了?公众纷纷质疑这到底是企业管理的漏洞,还是在滥用“上面有人”“我爸是李刚”的特权?
百度当然不会承认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谢广军随后发的道歉文中说什么“这些信息是从海外社交平台找到的”,并强调公司内部绝对没有泄露。试图把开盒事件和百度切割得干干净净。但可惜,这套说辞压根就没人信。
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普通的13岁的孩子,真的能在网上随手翻出别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还精准开盒?要是信息真的这么容易获取,那我们是不是得祈祷自己运气得够好,别哪天就被隔壁的13岁小孩给“开盒”了?
百度这一波解释,非但没平息众怒,更像是在大声宣布:“公主年幼,你们就饶了她吧!”
最尴尬的是,百度最近刚刚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AI 发布会,本来想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向世界宣布自己依然是中国科技界的大佬。结果呢?AI 的热度还没烧起来,“信息安全”四个字已经成了百度的一个污点。
网友纷纷开始抵制百度网盘,质疑百度的云存储服务是不是也有“内部特权”,甚至有人直接喊话:“以后谁还敢用百度的产品?”毕竟,谢广军的解释不过是他一面之词,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而百度则完全撇清责任,称事件与公司无关。如此的危机公关处理,反而让人们更加质疑谢广军或者百度在逃避责任。
但真正让人细思极恐的还是互联网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百度这事,只是把冰山一角撕开了一条细缝,真正的恐怖故事是:一个13岁孩子,能轻而易举找到社工库,随手查别人的隐私,甚至可能比买瓶奶茶还容易。
想想我们每天填的各种个人信息——办业务扫脸、注册账号填身份证、办个简单业务连单位、住址都要交代。在这个信息为王的时代,管理的缺失、利益的引诱让个人隐私都存在随时暴露的风险。
而且所有信息,可能都已经在某个角落被明码标价,只要有人愿意买,就能知道你是谁、住哪、电话多少、最近关注了什么、甚至是不是孕妇——你以为自己是个普通人,实际上在某些数据库里,你早就是个清晰到恐怖的“数据画像”。然后在某一个清晨,你接到一个电话:你好,李先生吗?我是......
过去我们还以为,个人信息泄露是黑客干的,是高科技犯罪。现在一看,不是的,随便一个熊孩子都能查,信息安全堪比纸糊的窗户。更别说那些真正想搞事的人,简直就是在超市里买菜,想要什么信息就拿什么信息。
百度这次翻车,公众的不满并不是因为一个孩子的任性,而是对信息安全体系的担忧。现在的问题不是“百度有没有泄露数据”,而是“到底还有多少公司和机构在默默地让我们的信息裸奔”。
所以,真的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我们高度重视用户隐私”的漂亮话。因为真正能保护你的,只有运气和低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