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科技应用的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这一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呢?
当我们评估像亚马逊、苹果、OpenAI、波音、莫德纳、微软和谷歌等美国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时,似乎很难立刻得出美国开始处于衰退的结论。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衡量“技术竞争”或“战略竞争”。传统意义上的竞争通常包含得分、胜者和败者,但如何在技术竞争中进行得分呢?是依据专利数量、学术论文的发布、顶尖的教育机构,还是那些市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
美中之间的竞争是一个多维的博弈,涉及技术、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要准确评估中美在这一竞争中的地位,不能单从数字指标去度量标准。
例如科学引用次数或专利数目,已经最强的 CPU、GPU,这些数据既客观又可以量化。然而,当 DeepSeek 被全面接入微信、淘宝和其他科技公司并为其赋能,科技应用产生的巨大的潜力更令人期待。
如果美国仅仅依赖于个别技术进步的量化指标,试图超越中国在这些指标上的表现,那么它可能会取得表面的胜利,却无法推动国家利益的实质性进展。
在繁荣的开放市场中,中美都对科技的开放交流做出承诺,创造了一个允许新技术繁荣并被广泛应用的生态系统。在这种环境下,商业应用、技术采纳和实际影响力等指标更加重要。而这一点,中国似乎开始与美国齐头并进。
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竞争的重要战场。。尽管美国在算力和核心技术上占据优势,但中国在人工智能论文发表量、专利申请和推广应用上取得了巨大进展,构建了世界上最庞大的 AI 产业生态之一。
而在全球影响力方面,华为的 5G、小米的智能设备、比亚迪的新能源车等,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而人工智能,比如 DeepSeek 可以为这些全球商品和产业链赋能。
美国能做到吗?当然可以,如果抛开地缘政治因素的干扰不论,美国仍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知识产权保护、创新高回报的潜力以及政府、大学和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激励着创造力,推动全球合作和应用。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虽然并不完美,但致力于为每个有志者提供机会,摒弃人为的障碍和配额,避免知识上的统一性要求。这一承诺促进了一个充满活力、多样化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创新和发明的源泉。
但这似乎又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美国?
所以,未来科技竞争不再是从单纯追求数字的绝对竞争,不是谁拥有最高的算力,最强的芯片。而是要转向基于市场规模并可度量的标准。这样才能帮助中美两国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