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社会热点 >  从外卖食物链中的“四角博弈”看未来外卖经济发展
从外卖食物链中的“四角博弈”看未来外卖经济发展
敛财居士 来源: 2025-04-28 08:46
        
重点摘要
外卖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创造了万亿市场、千万就业,却也让骑手权益、商家利润和用户成本成为待解难题。未来的竞争不仅是订单量的比拼,更是社会责任与技术伦理的较量。

外卖经济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分支,已深度嵌入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从平台、商家、用户到骑手,这四个角色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既推动了社会效率的提升,也暴露了多方利益博弈的复杂矛盾。

2024年全球外卖市场规模突破5500亿美元,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增速超30%,美团旗下KeeTa在沙特市场份额达20%,滴滴在墨西哥外卖市占率超50%。 

外卖食物链的优劣对比分析

1.平台

外卖平台是连接商家、用户和骑手的核心枢纽,通过算法调度、流量分配和资金结算实现资源整合。 

美团、饿了么等平台通过算法优化配送路径,将平均配送时间从2015年的45分钟缩短至2023年的28分钟。

京东2025年以“0佣金”、吸引商家入驻,骑手全员五险一金招募等策略。首月覆盖126个城市,入驻商家超30万,展示平台流量对商家的吸引力。

京东美团之争,垄断与“二选一”:平台间的恶性竞争频发,如京东指控竞争对手强制骑手“二选一”,限制跨平台接单,损害市场公平。

高佣金争议:美团等平台佣金率一度高达20%-30%,中小商家利润被严重挤压,部分被迫退出市场。 

2.用户

用户是外卖经济的最终买单者,享受便利的同时承担成本转嫁。一线城市用户可同时使用5-8个平台,从快餐到米其林餐厅一键触达。白领用户日均节省1.5小时通勤时间,转化为消费或休闲需求。 

价格敏感度上升:配送费与包装费推高客单价,25元以下订单占比超60%,用户转向“拼单”或自提。 

食品安全隐患:部分商家为压缩成本使用劣质食材,2024年某连锁品牌因外卖餐品卫生问题被罚款百万元。 

3.商家

餐饮商家通过外卖拓展销售半径,但需平衡线上成本与线下运营。北京一家日料店上线京东外卖后,订单量增长30%,覆盖半径从3公里扩展至8公里。平台提供用户画像和消费趋势分析,帮助商家优化菜单与促销策略。 

成本压力:外卖包装、配送费和佣金占订单收入的40%-50%,部分商家净利润不足5%。 

同质化竞争:低价套餐和评分机制迫使商家陷入“价格战”,削弱品牌价值。

4.骑手

骑手食物链最底端,是外卖经济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却长期处于权益保障的灰色地带。骑手职业就业门槛低:超1000万骑手中,48%为兼职,学历不限、时间自由,成为农民工和大学生过渡性就业首选。  收入即时性:北京、上海骑手日均收入200-500元,多劳多得机制吸引大量灵活就业者。

动风险高:2023年外卖行业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同比上升15%,94%的事故责任由骑手承担。 

社保缺失:仅26%的骑手签订劳动合同,70%以上无工伤保险,事故后自费治疗成常态。 

未来趋势与相关政策

1. 政策规范:反垄断与社保新政倒逼平台优化用工模式,如京东、美团2025年启动骑手社保缴纳,成本分摊机制待解。 

2. 技术升级:AI算法从“压榨时效”转向“平衡安全与效率”,美团在迪试点的无人机配送将降低人力依赖。 

3. 生态融合:外卖与即时零售(如药品、生鲜)协同,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2万亿元,下沉市场成新增长点。

 

社区食堂能否对抗外卖市场

社区食堂不太可能完全取代外卖,二者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在未来的餐饮市场中更可能是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

外卖与社区食堂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通常社区食堂价格较为亲民。社区食堂的运营往往有政府补贴或社区支持,旨在为居民提供实惠的餐食,如上海的社区食堂一荤两素盒饭基本在 20 元以内。外卖的价格因商家、菜品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同等菜品在外卖平台上可能会比社区食堂贵,特别是一些品牌连锁餐厅的外卖,加上包装费、配送费等,一顿饭的花费可能较高。

外卖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能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健康需求,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智能点餐系统也会更加普及。社区食堂服务人群多元化:从主要服务老年人逐渐扩展到面向全年龄段的居民,包括上班族、学生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就餐需求,成为 “全龄友好” 的社交空间。

外卖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创造了万亿市场、千万就业,却也让骑手权益、商家利润和用户成本成为待解难题。未来的竞争不仅是订单量的比拼,更是社会责任与技术伦理的较量。只有平台、商家、用户、骑手四者形成良性互动,外卖经济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