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发酵下,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急剧放大了市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从企业主到普通民众,无不感受到冲击,而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或许将成为他们情绪变化的第一次集中反映。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商贩们正守着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和饰品,默默等待客户的到来。往年此时,这些订单应已陆续发往美国,但今年,随着美方新关税的生效,所有美国订单被暂停或取消,货物堆积在仓库,工人正面降薪或无工可开。
“我们当然不希望这些关税,虽然我们已经在拓展新的市场,但利润真的很低!”一位姓黄的店长在社交平台的视频中感叹到。
在美国去年的2.47万亿的进口中,中国占据了21.2%,高达5247亿美元。如今面对高达145%的关税使得这些商品价格变得不可接受,美国进口商纷纷望而却步。
在深圳盐田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如今也冷清了许多。观望情绪正在升高。而在全球最繁忙的上海港,也在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期间取消了26次航班,集装箱日吞吐量下降了25%。
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观察今年五一假期的消费动向就尤为重要。去年的五一,中国国内旅游人次创出新高,但人均消费却出现明显下滑,显示出居民虽有出行意愿,但实际消费力疲弱。如今,随着中美贸易战升级、企业订单锐减、就业市场疲软,这种消费信心不足的趋势可能更加明显。
根据高盛集团的估算,受美国出口暴跌影响,可能有多达2000万人——约占中国劳动力的3%——直接受影响。即便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仍保持在5%以上,但就业市场的疲态难以掩盖。
巴黎量立方科技(QuantCube Technology)的数据显示,中国招聘需求在过去两个月同比下滑近30%。长江商学院的调查也显示,未来雇佣意愿指数跌至六个月低点,中国非制造业PMI中的就业分项指数同样持续下滑。
尽管政府在2024年末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包括通过创纪录的债券发行拉动基建投资,使挖掘机销量在今年3月同比增长29%,但劳动力市场的恢复并未同步跟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平明确表示,国内外挑战仍对就业造成压力。2025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目标设定为1200万人,但要在五一期间提振消费热情,显然面临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虽然出台了多项刺激消费的补贴政策,但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消费意愿仍然低迷。消费降级的信号依然明显,大家都在缩减开支,考虑储蓄。
同时,通过储蓄来规避风险的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认可。经常性的娱乐消费已经转化成每年一到两次的旅游消费。根据 Morning Consult Intelligence 的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信心较去年进一步下降。
这意味着,今年五一期间,人均旅游消费可能和去年持平,其中,在线度假旅游的人均消费大概为570元,远低于2017年的1800元。虽然今年整体旅游总支出可能会有所增长,但人均消费下滑的趋势在关税不明叠加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难以改善。
而资本市场对今年的五一市场也持谨慎态度。旅游概念4月仅上涨了3.75%。投资者普遍认为去年的旅行数据可能将重现——虽然仍保持高频的出行,但实际消费金额恐难达到市场的乐观预期。
而面对中美关税战的升级,五一假期,或许将成为一次对贸易冲突升级的态度,以及民众消费意愿的现实检验,它可能会成为重新评估2025年经济走势的重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