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与中概股相关的消息,再次让资本市场神经紧绷。
4月8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一句话:“关税谈判中,所有选项都在桌面上”,让人嗅到熟悉的火药味。
投资者立刻开始联想,中概股ADR会不会被赶出美股市场?这是不是“外国公司问责法”风波的重演?
时间回到2021年。彼时中美围绕《外国公司问责法》博弈正酣。SEC曾将多家中概股列入“预退市名单”,市场一度恐慌。
根据统计,53家重点中概股ADR在两个关键时间节点的区间跌幅中位数分别为-17%和-25%。没有在港实现双重上市的公司,跌得更惨。
直到2022年底,中美监管层达成协议,这场风波才算平息。
这一次,虽然还只是“重提旧事”,但市场的反应依旧敏感。尤其是特朗普团队重新掌权的预期增强,使得强退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尾部风险。
不过,这一轮退市传闻带来的情绪,可能比实质影响更大。
据研究机构测算,当前76%的重点中概股ADR已经在港完成双重主要或二次上市。也就是说,一旦美股退市,投资者仍可以将ADR换成港股H股继续持有。
此外,75%的仅在美上市中概股,也已经具备回港上市的条件,甚至可以选择“介绍上市”,不融资、不发新股,手续更简。
聪明钱已经在行动。一边加仓在港美两地都上市的优质中概股,一边对冲仅在美上市的中概股ADR风险。在风雨欲来的前夜,布局已悄然完成。
中概股退市,短期看或对部分公司交易活跃度造成影响,尤其是那些ETF持仓中中概股ADR权重较高的产品,如KWEB。但中长期看,港股或许正站在历史性的拐点。
一方面,越来越多“特色优质中国资产”将回流香港市场,例如拼多多等互联网平台。另一方面,港股的资产结构正在升级,交投活跃度也有望被重新点燃。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批龙头公司能够顺利纳入港股通,南向资金的持续加仓,将成为港股新一轮行情的核心力量。
如果未来某一天特朗普团队决定重启“强退程序”,这将成为压垮部分中概股ADR估值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是否还会出其它限制措施?不仅是退市,还有审计监管、资本市场准入、甚至数据流动等层面,都是可能被激化的新战场。这不是中概股第一次被“请出去”,但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机会。
过去15年,中概股经历了从辉煌到低谷,从中美蜜月到监管对峙。聪明的钱不是看情绪,而是看方向。当退市阴影再次来袭,港股却可能迎来一波被动资金+政策支持的组合驱动期。
如果你问:中概股还有未来吗?我的回答是:港股,或许才是它们真正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