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于2025年3月18日凌晨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海陆空袭击,标志着为期两个月的停火协议破裂。
先梳理一下时间脉络:
以色列与哈马斯于2025年1月15日达成停火协议,1月19日生效,第一阶段持续6周至3月1日。根据协议,双方应交换被扣押人员,并计划在第二阶段讨论以色列撤军和永久停战。
截至2月27日,以色列接收了协议约定的全部33名被扣押人员(25人生还,8人遗体归还)。但之后谈判陷入僵局,两方冲突升级。
原定2月3日启动的第二阶段谈判因双方分歧搁浅。以色列坚持摧毁哈马斯的军事能力作为停战前提,而哈马斯要求以色列完全撤军并承诺永久停火。
3月初,美国特使威特科夫提议延长第一阶段停火数周。
3月2日,以色列以哈马斯“拒绝谈判”为由,关闭加沙过境点并阻止援助物资进入,哈马斯谴责此举违反协议。
直到3月18日,以色列全面军事行动爆发。
· 美国提出的过渡方案
3月初,美国特使威特科夫提议延长第一阶段停火数周,要求哈马斯释放五名人质,但哈马斯拒绝,以色列则威胁重启军事行动。
然后,以色列切断人道援助。3月2日,以色列以哈马斯“拒绝谈判”为由,关闭加沙过境点并阻止援助物资进入,哈马斯谴责此举违反协议。
直到3月18日,以色列全面军事行动爆发。
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发动至少35次空袭,造成至少59人死亡、150人受伤,包括儿童。以方称行动目标是迫使哈马斯释放剩余人质,并摧毁其军事能力。
国防部长卡茨称,若哈马斯不释放人质,“地狱之门将在加沙打开”,并强调军事行动将持续至所有目标实现。
哈马斯谴责以色列“单方面撕毁协议”,要求国际社会追究责任,并呼吁联合国安理会介入。
· 空袭事件直接导火索是什么?
1. 谈判失败与相互指责。双方对第二阶段协议的核心矛盾---以色列撤军与永久停战,这个问题无法调和,导致谈判破裂。哈马斯指责以色列拖延援助和巴勒斯坦囚犯释放,以色列则称哈马斯未履行人质交换承诺。
2. 美国的双重角色。美国虽推动停火方案,但同步加大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3月初,特朗普政府批准向以色列提供40亿美元军援,包括重型炸弹和无人机弹头,增强了以方的军事威慑力。
· 更深层的矛盾是什么?
1. 互信缺失。停火期间,双方多次指责对方违约。例如,哈马斯指控以色列羞辱巴勒斯坦囚犯,以色列则称哈马斯利用停火重整武装。
2. 战略目标冲突。以色列的长期目标是削弱哈马斯,而哈马斯试图通过人质谈判,来换取政治合法性,并解除封锁。
· 国际上有何影响?
1. 人道危机加剧。以色列切断援助导致加沙200万人面临生存危机,国际社会呼吁解除封锁,但未形成有效干预。
2. 地区局势动荡。冲突可能波及周边阿拉伯国家,尤其是埃及和约旦对难民问题的担忧。
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逻辑中能看出来,以色列以“自卫权”和“人质安全”为由升级冲突,但大规模空袭造成平民伤亡,可能进一步激化巴以矛盾,削弱国际舆论支持。
哈马斯的策略陷入困境,哈马斯通过人质谈判争取政治筹码,但其拒绝妥协的态度加剧了加沙的人道灾难,也可能导致内部支持率下降。
国际调解也并未一碗水端平。美国虽主导停火提案,但其加速军援,明目张胆的偏袒以色列,这削弱了调解公正性。联合国安理会未能通过强制性决议,暴露了多边机制的局限性。
至于双方对“永久停战”的定义差异、以色列对加沙的封锁政策,以及哈马斯拒绝承认以色列的立场,仍是和平进程的根本障碍。
此次冲突的爆发是停火协议结构性矛盾与外部干预双重作用的结果。短期内,军事行动可能迫使哈马斯让步,但无助于解决巴以问题的根源,导致加沙陷入“战火—停火—再战火”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