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宏观数据 >  经济学家说,中国的通货紧缩可能会蔓延到全球
经济学家说,中国的通货紧缩可能会蔓延到全球
洛克 来源: CNBC 2023-08-24 06:18
        
重点摘要
近几个月来,中国日益恶化的经济基本面变得十分明显,7月份的数据普遍低于预期。

要点

  • 近几个月来,中国日益恶化的经济基本面变得十分明显,7月份的数据普遍低于预期。
  • 中国7月份总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3%,两年来首次出现通缩,这与西方主要央行面临的问题截然相反。
  • "中国持续的通缩可能会蔓延至发达市场,因人民币走软和库存销售比上升降低了中国商品在海外的成本," Pimco分析师称。

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引发了通缩压力,这已引起全球关注,并可能在未来几个季度加速。

近几个月来,中国日益恶化的经济基本面变得十分明显,7月份的数据普遍低于预期,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暂停公布青年失业数据,原因是该数据飙升至创纪录高位。

7月份的信贷数据还显示,企业和家庭的借贷需求大幅下降,中国规模庞大的房地产行业的问题依然存在,一度健康的开发商碧桂园(碧桂园)处于违约边缘,负债累累的房地产巨头恒大集团(恒大集团)也处于违约边缘。该公司本月早些时候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中国7月份总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3%,两年多来首次出现通缩,这与西方主要经济体面临的问题截然相反。

尽管整体通胀的疲软部分可归因于能源和猪肉价格下跌等暂时性因素,但由于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住房和相关类别的价格不断下跌,也拖累了核心通胀。

Pimco经济学家兼董事总经理蒂凡尼•怀尔丁表示:“尽管中国与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正在发生变化,因为北京试图向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型,与西方的贸易紧张局势仍在加剧,但中国仍是世界制造业大国。”

“因此,中国经济疲软和价格下跌(尤其是中国生产者价格)可能会蔓延到全球市场——这对西方央行对抗高通胀的短期好消息。”

尽管西方经济体在供应受限和需求复苏的情况下摆脱了新冠肺炎大流行,但自结束严格的零冠措施以来,中国并没有经历同样的动力,因为其国内制造业力量帮助缓解了供应瓶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有所放缓。

然而,在上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Wilding和Pimco中国经济学家Carol Liao指出,自那以后,国内需求开始萎缩,导致产能闲置,而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部门的去杠杆化加剧了通缩压力,打击了国内投资,导致“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

“此外,政府对基本面走弱的反应远远不够。事实上,政府主导的通过宽松信贷(尤其是对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刺激和稳定增长的努力,不足以抵消房地产市场的拖累,因为过去一年流向经济的新信贷已经收缩,”Pimco经济学家补充道。

中国央行上周五加大力度遏制人民币快速贬值,原因是经济数据黯淡,消费者信心不断减弱,但市场似乎仍不相信北京方面在扭转近期趋势方面做得足够。

TS Lombard的高级全球宏观策略师Skylar Montgomery Koning上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市场的失望情绪可能会持续下去,因为任何政府财政刺激措施都将是“当前宽松措施的更强版本”,而不是“恢复价格信心所需的广泛刺激措施”。

“中国令人失望的反弹现在对全球情绪和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这被相当温和的全球背景和非常强劲的美国经济所抵消,但风险资产的平衡很好,因为美元大幅走强也有害,”Montgomery Koning说。

她说,尽管北京当局试图阻止做空人民币的单向贬值押注,但方向是明确的,TS Lombard维持美元兑人民币的多头头寸。

“增长放缓、刺激措施有限、贸易下滑和资本外流都表明,本季度人民币将进一步走弱,”Montgomery Koning补充道。

溢出效应:进口和出口尽管中国正在重新调整经济,减少对房地产和制成品出口这两大传统支柱的依赖,但中国制成品仍主导着消费品市场,尤其是在美国

怀尔丁和廖指出:“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截至6月份的数据,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价格与去年相比平均下降了3%,而以美元计算,中国消费品的生产者价格下降了5%。”

“重要的是,这些下降正在传递给美国消费者;7月是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以来,美国消费者零售商品价格首次连续三个月出现年化下降。”

他们认为,这种温和的动态可能会传导到其他发达市场,因为自大流行以来,美国的通胀趋势通常处于领先地位。其次,最近几个月中国的出口有所减弱。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成为现实,Wilding和Liao建议,中国政府可能会寻求利用财政政策提振出口,并解决国内供应过剩的问题,从而向全球市场提供大量廉价消费品。

他们补充称:“”随着中国低成本电动汽车的出口最近激增,这种情况似乎已经在德国发生,而国内降价可能会蔓延到其他国家。”

除了与贸易相关的溢出效应,全球共同的通缩压力还来自大宗商品价格。作为大宗商品的巨大进口国,中国的国内需求仍是一个关键因素。

"中国国内投资疲弱、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以及新屋和土地销售疲弱,可能会继续打压全球大宗商品需求," Wilding和Liao表示。

TS Lombard的Montgomery Koning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还指出,中国政府在本轮经济周期中的刺激措施是由消费者驱动的,而非投资驱动的,这意味着"对工业大宗商品的新需求低于预期。"

Pimco的Wilding和Liao总结道:“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已经产生了通缩压力,这已经缓和了中国和中国商品服务的全球市场的通胀。”

“考虑到通常的滞后性,通缩溢出效应可能才刚刚开始影响全球消费市场,未来几个季度的折扣可能会加速。”

他们补充称,通胀压力是否会持续更长时间、更明显,取决于政府未来几个月的财政政策反应。他们认为,刺激国内需求的适当措施可能会重新加速通胀,而不适当的政策措施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

他们补充称:”中国持续的通缩可能会蔓延到发达市场,因为人民币走软和库存销售比上升降低了中国商品在海外的成本——发达市场央行行长可能会欢迎这种发展。”

近几周,中国经济复苏潜力的不确定性给全球市场蒙上了一层阴云。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策略师乌尔耶(Maximilian Uleer)和拉布(Carolin Raab)周三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中国央行的降息和政府进一步财政刺激的承诺,对缓解欧洲的担忧作用不大。

他们强调:“欧洲公司严重依赖中国的需求,大约10%的利润来自中国。”

“”我们仍然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在第四季度企稳。不幸的是,“可能”是不够的。我们等待数据好转,然后才会再次看好市场。”

 

相关资讯
标签: 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