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社会热点 >  集采药危机和DRG医改
集采药危机和DRG医改
奥派中国 来源: 2025-02-03 09:18
        
重点摘要
现在的集采和DRG似乎正在迫使医生用最少的钱去治疗病人

集采药到底是质优价廉的好药,还是低价无效的仿制药?DRG医改到底会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今天就跟大家来聊聊最新热议的这两个话题。  我最近刷到一个上海胸外科医院主任医的视频,他说DRG改革之后被扣了14000块,原因是由于他主治的一个食道癌患者的治疗费用超标。这件事引发网友热议,听过医保余额不够的,要求患者补缴的,却从来没听过由医生来承担患者治疗费用的。

要搞清楚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DRG?DRG学名叫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简单的说就是医院会根据患者具体所得的疾病来进行分组,再给每一个组明码标价,确定每个组费用的上限标准,你超过这个上限,费用就由医院或医生来承担,你低于这个限额,多出的部分就是医院的利润。

这就好像你去一家餐厅点套餐。过去的规则是:你点的菜越多,医保报销的钱就越多。但问题是,大部分的餐厅都会给让你推荐购买一些不必要甚至是你不喜欢的菜。

而DRG改变了这个规则。它是直接为每种套餐标了价格,比如普通感冒套餐2000元、阑尾炎套餐8000元。不管你点了几道菜,用了什么食材,这个套餐价是固定的。

DRG医改的目的是希望医院能控制成本,其实是逼着医院去精打细算,用最低的成本和方式去治疗。

每个病人的病情各不相同,而从医院角度,都希望去治疗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因为医保可以报销的限额就在哪里,住院7天和住院15天的费用有落差的。稍不留神,费用超过限额,医院就得自己承担费用,这亏本买卖换谁都不想做。

同时,DRG还会影响医院和医生的治疗选择,我们都知道很多外科手术都在只用机器人,好的手术机器人创伤小、愈合快,预后好,但普遍费用昂贵。在没有DRG以前,本来医保还可以报销一部分,一旦DRG实行后,医院只会使用费用更低的传统的手术进行治疗。患者的医疗选择权无形中被剥夺了。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DRG改革呢?说白了,就是希望转变医院从盈利机构转变为公益机构。你医院不是公司、不是企业,别一天到晚想着赚钱,而是在有限的费用内服务到每一个患者。这相当于是医疗资源的均贫不均福。不管男女老少,病重病轻,费用都一样,谁都别想薅医保资金的羊毛。

那在推行DRG医改的过程中,如何压低医疗费用就是关键了。2018年的时候,医保局就明确表示,药太贵了,我们得搞集采,主打的就是量大低价的集中采购策略,我们之前听过的什么“灵魂砍价”“三分钱一颗的阿司匹林”说的就是这个事。

按理说,集采是件好事,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还能积极推动全国范围内的DRG医改。不过随着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的郑民华教授关于药品集采下如何保障患者用上好药的提案被报道。集采药效的问题才被曝光。  面对记者,郑教授无奈的感叹道:集采回来的低价降压药吃了血压依然高,吃了糖尿病的药血糖不降反升,更搞笑的是手术用的麻醉药麻不住病人,不得不冒着风险加大计量用药,就算是普通的泻药都没有办法正常排泄。  有网友可能又问了,集采药效欠佳,干嘛不用原研药或者进口药?原因其实前面我已经讲过了,就是为了DRG的控费。这是一套医改的组合拳,核心就是费用与成本。而且现在很多原研药和进口药都在慢慢退出医院的采购目录,医生就像想开这样的处方,他也难呀。  由于集采的低价量大的采购策略,未能及时察觉(变相鼓励)部分无良药企为了降低成本,使用普通、甚至纯度不高的原料或降低生产标准。药是通过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但其质量却长期游走在“及格线”左右。  而这些刚好“及格”的集采药对慢病和重症患者就不那么友好了,比较肾衰病人用药,特别是抗生素,必须严格按照肌酐清除率计算药量的,一般少于正常人的计量,而集采的抗生素本就效果欠佳,再减少计量就没有效果。  而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三分钱的阿司匹林”,我们都知道,阿司匹林是在肠道被吸收的,所以不能在胃里就被快速溶解,而在网友“碳素笔”的测试下,集采的阿司匹林遇水就溶解了,这就等同于药物直接作用与胃部,胃都被吃坏了。  再说以降压药氨氯地平,进口药每盒售价21.61元,而集采药仅售1.53元。就算考虑进价成本、税率和其他原因,相差近20倍的价格很难保证集采药的质量和药效。  我们理应对如此巨大的价格落差提出质疑,集采药到底是质优价廉的好药,还是低价无效的仿制药呢?在北京生活的槽叔(抖音博主)因治疗脱发一直服用默沙东的原研药非那雄胺片。价格是一盒120元,之后,医院就不进这种原研药改为集采药,槽叔仅服用两个月头发没见长,反而开始掉发。  类似的案例大家可以去抖音上搜一下,不夸张的将,真如过江之鲫。  一方面通过集中采购打压价格,节省医保支出,另一方面医院为了控制成本,剔除了原研药,大规模使用集采药。而无良的药企则降低制药成本,或是为了收支平衡,或是为了薄利多销。大家的目标都惊人的统一:就是控制成本。  现在的集采和DRG似乎正在迫使医生用最少的钱去治疗病人,比如一个糖尿病人因为并发症导致大腿腐烂,按照DRG模式,可能只能选择截肢,费用大概是4万,但如果保守治疗,虽然不用截肢,但费用会多出10万。  而这可能是未来所有人都必须面临的选择题。

相关资讯
标签: 医改集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