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稀土矿物的供应链上对中国高度依赖。这一问题早在30多年前就已为人知,但历届美国总统却未能有效应对。如今,随着贸易战升级,中国持续加大对稀土出口管制,作为在稀土精炼领域几乎垄断的国家,中国的强硬反制引发了特朗普政府的危机感,美国急切需要寻求应对之策。
4月15日,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调查依赖进口关键矿产资源,尤其是稀土资源,所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这项行动表明,美国已经意识到继续依赖中国控制的稀土供应链将使其在全球地缘政治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事实上,美国本土并不缺乏锂、钴等关键能源矿产和稀土资源,但由于美国政府长年在矿产开发许可上设置重重障碍,导致国内矿产资源开发极其困难。同时,由于其关键的稀土矿产的产量不高,而且其冶炼分离技术落后和全套产业链的断裂。使得美国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而全球稀土供应链又高度集中于中国。目前,中国不仅生产了全球约70%的稀土矿,还控制了全球90%的稀土精炼能力。这意味着,无论稀土原矿产自哪里,最终几乎都要被运往中国加工精炼。
稀土矿物对制造电动车、可再生能源设施、各类电子产品,以及军事装备和武器系统至关重要。美国对于如此关键的领域依赖单一国家供应,无疑是极其脆弱和不可持续的局面。从中国角度来看,这种依赖构成了明显的战略优势,而美国的焦虑也正源于对这一现实的迟来认识。
拜登在2021年6月曾就此问题作出回应,他曾承诺通过“全政府努力”,加快矿产开发许可流程,摆脱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四年的时间里从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因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单在于矿产的开采,而在于精炼和加工能力的缺失。
虽然巴西、印度、澳大利亚、越南和格陵兰等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若精炼仍需依赖中国,那么即便与“友好国家”达成供应协议,也无法真正摆脱对华依赖。因此,特朗普要想在稀土领域实现绝对自主,必须在国内建设全套的稀土精炼产业。
但对于美国,这种想法太过天方夜谭。先不说需要投入巨额资本和政策障碍,特朗普还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设施建设、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复杂工作。这并不是市场自发调节所能完成的任务。
其中基础的设施建设就面临政策和资金的两大阻碍,比如纽约的长岛铁路就因联邦与州政府的协调问题,工期从2006年拖到了2022年。而建设成本更是欧洲的2-4倍,中国的4-6倍。同时,在设备采购这一块更是离不开中国,中国在机床与加工设备的全球占有率超过35%。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在商务部调查后,特朗普很可能会宣布稀土问题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动用《国防生产法案》,绕过国会——和他的“对等关税”的政策如出一辙。通过这种方式,特朗普希望可以绕过常规审批程序,迅速调动资源,加速国内稀土精炼体系的建设。
但这几乎是徒劳的。因为就算特朗普采取这一系列紧急措施,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撼动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在开采、加工、技术和市场份额上均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即使美国在本土或“友好国家”开发新的矿源,其精炼和加工能力的建设也需要数年时间。
而且,稀土精炼是属于高耗损、高污染的行业,发达国家不会跟进,而不发达国家又不具备这些技术和条件。到头来可能就美国一个人玩。同时,就算特朗普完成了稀土的全套产业链本土化,但供应链的稳定性是需要长时间运营和完善,而耐心又恰恰是美国最缺乏的。
同时,在成本方面无法与中国竞争,而巨大的投入将面临的巨额亏损是必然的。特朗普的稀土产业的愿望很美好,可惜没人告诉他现实很残酷——也或者是他根本不愿意相信。
稀土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关键资源,更已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筹码。美国急于脱钩,中国则在不断优化升级,这场围绕稀土的大戏可能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