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间,随着经济高效快速发展的同时,商品市场中的假冒伪劣却屡禁不止。成为社会的一大痛点。最近这几天被集中曝光的羽绒服市场的假货问题凸显了中国社会一直存在却一直漠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不是奸商太多,而是监管的缺失和处罚力度太弱。
近期,央视曝光了低价羽绒服背后的造假问题。商家通过低价吸引消费者,号称“90%鹅绒”,但实际上,很多羽绒服的充填物根本没有羽绒,填充的“飞丝”甚至连50%的绒毛都不含。
根据蓝鲸新闻报道,90%白鹅绒的市场价每公斤为1100元,单件159元的羽绒服,根本无法覆盖羽绒的成本。显然,这种价格下不可能是真羽绒。这些假羽绒服不仅保暖性差,还可能因缺乏高温消毒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同时,报道还揭开了这些商品制假售假的产业链:即从生产厂家到电商带货,整个链条都在“明知故犯”。生产商家为通过抽检,制作出“阴阳”商品,欺骗监管部门,而电商则通过虚假的宣传、伪造检测报告来误导消费者。
“900+蓬松度”、“线下专柜上万元”、“比贵了随时退”,“49的羽绒马甲、159的鹅绒服、299的鹅绒被”,充满诱惑和鼓动的话术打消了消费者的疑虑,纷纷下单购买。
真实的状况是:不仅仅是羽绒服,还有食品、中药、日用品的假货泛滥已经成为电商和直播带货的重灾区。虽然根据官方可统计口径的数据显示,2023年共统一销毁了4700多吨,价值8.3亿元的假冒伪劣产品,但真是的数据可能远不止于此。假冒伪劣行为的泛滥,是当下市场监管的严重缺失。
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处罚力度严重不足导致犯罪成本太低也是原因之一。目前,中国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罚相对宽松,导致许多商家认为违法成本小,反而更容易获利。而且很多商家通过设立多个经营主体来规避处罚风险,而电商和直播带货的犯罪成本更低,平台本身对流量的需求再叠加复杂且庞大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核查和监管更是无从谈起。
而对比美国和欧盟的做法,我国的法律和处罚力度明显滞后。例如,美国的《兰哈姆法案》就对假冒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设立了严格的法律责任,不仅对生产者、销售者和分销商进行经济惩罚,还会追究其刑事责任,违法者面临的刑期可长达十年以上。
此外,欧盟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也异常严厉,针对网络销售平台上假冒商品的责任追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框架。而在我国,商家只要通过伪造证书、虚假宣传等手段,再加上点侥幸心理,便可绕过监管,继续销售不合格商品。
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治理做出了规定,但由于法律执行不力、处罚力度不足,导致假造行为的试探成本太低,造假行为自然屡禁不止。 而本次被曝光的江西九江的“羽绒电商产业园”就是如此,他们不但生产造假,质检报告也是假冒的。更有商家为了压低成本,掺杂猪毛、狗毛等杂质,使得生产的羽绒服更为低劣。由于消费者的消费认知不完全,再加上电商平台的审核不严,许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这些假货。
十年前,一件羽绒服不过250元左右,现在已经翻了了4倍。翻倍的涨价却遇见了经济下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叹到:什么时候一件用于御寒的羽绒服竟都变成了奢侈品。
但对于那些无良的商家而言,陷入时代窘境的人才最好骗。而监管缺失则助长了这股假冒伪劣之风,严格监控、严格监管更像是个人年终报告上的陈词。更重要的,国家应该快速的强化法律法规,通过严法来遏制这种不正风气。还社会一股风清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