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股市的暴跌在投资者的瑟瑟发抖的状态中如期而至,继续并放大了上周五的跌势,截至北京时间上午12点,亚洲主要股市跌幅均超过5%,其中,中国台湾加权大盘暴跌10个百分点,导致股市熔断并暂停交易。上证指数一度跌破3100点。黑色星期一的亚洲正遭遇“史诗级的股灾”。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在激化中美之间的战略和经济对抗的同时,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的暴击更加直接。这片区域一直被视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但在特朗普加征关税的政策阴影下,东南亚与中国的经济互动正面临新的震荡与再平衡。
在特朗普政府眼中,大量对美贸易顺差国家构成所谓“贸易不公平”的代表对象,这其中既包括中国,也涉及多个东盟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他们称为近年来“中国产业外溢”的直接受益者,但这也导致其对没出口迅速增加,产生了新的贸易顺差。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就曾批评这些国家“搭美国便车”。所以,在其第二任期延续这一思路就不足为奇:即推动对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新兴出口国征收高额的报复性关税。
但这波关税潮并非仅针对东南亚本身,某种观点认为其核心是指向中国。目的是遏制中国资本的外延与扩张,并构成一个极限压制的联动效应:一方面,美国关税压制中国出口,促使中资企业与跨国公司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产能;另一方面,东南亚由此对美出口激增,又被特朗普列为打击对象。于是,作为原本借中美对抗获益的东南亚国家,反而在“中间人”角色中陷入困境,成为双边贸易冲突的间接受害者。
以越南为例,其电子产品和服装制造业在中对美出口年均增长率美贸易战期间吸引了大量美资与中资企业转移。据数据显示,2018至2022年,越南超过20%,但随之而来的则是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审查与“货源地追踪”政策,防止中国商品借道越南绕过关税。这种“防范产地跳转”的机制,极大增加了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不确定性,也迫使它们在中美之间做出更复杂的选择。
而从中国的角度看,东南亚不仅是商品外溢的产能承接地,更是产业链安全的重要“出海口”。随着特朗普对中国高科技产业持续施压,中资企业开始布局“去中国化”的供应链。
例如,将部分芯片封测、电动车装配和服装制造环节外包至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这种外迁并未削弱中资的控制力,反而通过在东南亚的深度投资,形成“以我为主”的本地产业集群。这使得美国即便想通过打击东南亚出口来围堵中国,也可能殃及自身企业利益,并加剧全球制造成本上升。
问题在于,这种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深化,短期内对东南亚经济是利好,但若特朗普再次提高对中国及其“友好产地”的壁垒,东南亚势必也被卷入更大范围的连带损失。例如,马来西亚作为全球最大半导体封装国之一,承接了大量中美科技脱钩的转移业务。一旦美国对东南亚相关出口增加技术审查或关税,马来西亚电子产业的增长动力将受重挫。
此外,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也面临再平衡压力。2023年以来,中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已成为区域最大外资来源之一。
但特朗普的回归,意味着美国有可能进一步施压东南亚国家在外交上“选边站”,包括在南海问题、台海局势及供应链安全议题上采取更具排他性的态度。若东南亚被迫与中国保持距离,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合作甚至人民币结算推广等关键项目都可能停滞。
面对这样的双重压力,东南亚国家显然不能继续采用“搭便车”的战略,尽管清楚必须采取更具战略自主性的应对机制。但关税的压力已经让很多东南亚国家选择妥协。
其中,越南已将美国进口商品关税降至零,柬埔寨主动将19类美国进口商品关税从35%下降到5%。然而他们也必须考虑其对美出口的商品中,中国的原材料、投资、技术对其制造业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内部对中美竞争的态度本身也趋于分化。如柬埔寨、老挝已显著靠拢中国,而菲律宾、越南则更积极与美日澳建立联系。在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背景下,这种分化可能进一步削弱东盟的集体议价能力,影响整个区域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总的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虽然矛头直指中国,但其对东南亚的冲击同样深远。既破坏了东南亚借中美脱钩“渔利”的空间,也迫使区域国家重新评估与中国产业合作的可持续性。在未来的中美经贸格局中,东南亚不是旁观者,更不是赢家,而是必须深思战略定位与经济自主性的主动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