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加密货币发展的浪潮中,巴西的表现可谓独树一帜,呈现出一种“一步向前一步向后”的复杂态势。
上周,巴西国家高等法院做出了一项引人瞩目的裁决——可以扣押加密货币以支付未偿债务,这一决定推翻了先前认为搜索和扣押数字资产会危及债务人保密性的裁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该裁决意义非凡。它承认了加密货币的财产属性,使其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接近货币。毕竟,当在未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加密货币能够像其他财产一样受到审查,这无疑是对其价值和重要性的一种官方认可。
而且,这一举措对于打击加密货币相关犯罪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加密货币诈骗案中,如果与犯罪相关的资金存储在交易所,债权人便有可能借助这一裁决,通过合法途径封锁并扣押这些资产,为自己挽回损失。
然而,硬币总有两面。虽然裁决在理论上赋予了加密货币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实际操作层面却面临诸多难题。加密货币的特性决定了它的流动性极强,很容易从受监管的交易所转移出去。
这就意味着,即便法院下达扣押指令,也可能面临无币可扣的尴尬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院表示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系统,旨在让搜索和扣押加密资产变得更加简便快捷。但新系统的开发并非一蹴而就,在其完善之前,加密货币的扣押执行效果仍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巴西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还有其他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加密货币相关方正在强烈反对即将出台的禁止稳定币自我托管的规定。
稳定币作为加密货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我托管功能对于去中心化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旦这一规定落地实施,巴西很可能会在去中心化金融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与全球去中心化金融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回顾巴西加密货币监管的历程,此次高等法院的裁决并非一帆风顺。此前,圣保罗商业法第一庭曾驳回扣押加密货币资产的请求。
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巴西对加密货币资产的商业化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二是他们认为允许此类搜索会破坏被执行方的财务保密性,且无法有效解决债权人的诉求。
但如今,巴西国家高等法院基于加密货币是可征税资产,其交易必须向联邦税务局报告,并且可以用作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方式等事实,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定。
这一转变反映出巴西在加密货币监管态度上的变化,也体现了加密货币在巴西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