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小米股价因小米SU7汽车事故而出现大幅下跌,这件事确实引发了市场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这起事故发生在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上以116km/h的速度行驶时,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随后因道路施工改道、检测到障碍物后减速,驾驶员接管车辆后发生碰撞,最终导致3人死亡。事故曝光后,小米股价在港股市场午后跳水,一度跌超5%,收盘时跌至46.5港元,较3月19日的最高点59.45港元下跌了约21.7%。今天小米股价持续了昨天的下跌趋势,收盘44.55港币,再跌4.19%。
从市场反应来看,股价下跌可能反映了投资者对几个方面的担忧。首先,小米SU7作为小米汽车业务的核心产品,其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虽然事故发生时车辆已切换至人工驾驶,但NOA系统的事故前表现仍可能让人联想到潜在的技术风险。尤其是死者亲属控诉事故车车门没有自动弹开,更是引发了全网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这与2024年4月26日,山西运城侯平高速路段华为问界M7事故的情况高度相似。其次,小米汽车业务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财报显示全年亏损62亿元,平均每辆车亏约4万元。这起事故可能进一步加剧投资者对小米造车盈利前景的疑虑。第三,近期小米通过配售股份筹集了高达53亿美元的资金,市场可能担心这起事故会影响其后续融资和扩张计划。
不过,也需要理性看待这件事。事故还在调查中,小米官方已表态全力配合警方,并承诺透明处理。雷军也在深夜发声,表示不会回避责任。这表明小米在危机公关上采取了积极态度。如果调查结果显示事故主要责任不在车辆技术本身,市场情绪可能会有所缓和。此外,小米整体业务的基本面依然强劲,2024年营收3659亿元,净利润235.8亿元,智能手机和AIoT板块表现稳健,汽车业务只是其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短期股价波动不一定反映长期价值。
总的来说,这起事故对小米股价的冲击更多是情绪驱动的短期反应,背后折射出市场对新兴车企技术和安全性的高敏感度。但具体影响有多深,还要看后续调查结果和公司应对措施。对投资者而言,这可能是个观察小米危机处理能力和汽车业务韧性的窗口期。你怎么看这件事?是觉得市场反应过度了,还是认为小米汽车业务确实面临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