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社交平台看到一句话:世界进入均美丑时代,人们不再追逐美丽,多样性成为最爱。来到巴黎奥运会,真是一语成谶。上面是98年巴黎世界杯的开幕式,下面是24年的巴黎奥运会。有人说,法国奥组委请一个犹太裔流动性别者来做导演,那他一定会有自己身份的表达。LGBT艺术家的作品就一定要有LGBT元素吗?
艺术创作,源自内心的两种驱动力:一是追求美与真的健康自我,二是沉溺自我的病态自恋。前者以作品的卓越为荣,后者却以自我为中心。
当艺术家以谦逊的姿态,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给世界,他们的作品超越了自我,触及了普遍的真理与美。正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我们所见的只有大卫,而非雕刻者。
然而,当艺术成为自恋者的舞台,作品便不再为了美与真,而是为了彰显自我。这样的艺术,强迫观众去注视创作者,而非作品本身。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艺术界如此痴迷于‘代表性’。他们用夸张的外表和自我陶醉的故事来尖叫自己的身份,却忘记了独特并不总能等同于有趣或有价值。
那些自认为是美丽独特雪花的人,应该记住:一点点热量就能使他们变成无差别的水。
我们所见证的,不是对神或文明的反叛,而是更糟糕的事情—一种琐碎、丑陋、平庸的自恋文化的自我展示,他们无法从自己的灵魂中挖掘出任何值得你自愿关注的美好、有趣或真实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