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商业 >  印度制造业的奋进与困境
印度制造业的奋进与困境
币海独步者 来源: 2025-03-28 04:41
        
重点摘要
五年前,印度开启了一段雄心勃勃的征程,试图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这一目标。

在全球制造业版图的激烈角逐中,印度一直怀揣着跻身制造业强国的宏伟梦想。五年前,印度开启了一段雄心勃勃的征程,试图通过一系列举措实现这一目标,其中2020年推出的与生产挂钩的激励计划(PLI)备受瞩目,然而现实却给了印度一记沉重的打击。

PLI计划作为“印度制造”计划下的试点项目,承载着印度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厚望。印度政府为此投入1.97万亿印度卢比(约230亿美元),重点聚焦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制药和纺织等14个行业,期望借此推动制造业在202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该计划不仅未能达成这一目标,制造业在 GDP 中的占比反而从计划推出时的15%以上降至2025年3月结束财政年度的14%。

而且,计划设定的15.52万亿印度卢比产值/销售额目标,截至2024年11月仅完成14万亿印度卢比。这一系列不尽人意的结果,引发外界猜测该计划可能不会延长,路透社报道称政府将任其失效。

从实施情况来看,PLI 计划推进过程中问题频出。据政府文件和信件显示,不少公司未能如期启动生产,即便达到生产目标的企业,补贴发放也十分迟缓。

面对质疑,印度商务和工业部虽强调计划的有效性,称其“激励国内制造业,增加产量、创造就业并促进出口”,但实际效果却难以服众。 事实上,印度制造业的问题并非仅仅源于 PLI 计划的执行不力。专家认为,印度制造业长期存在诸多深层次缺陷。

澳新银行外汇策略师兼经济学家 Dhiraj Nim 指出,PLI 计划难以在所有14个行业都取得成功,印度制造业受限于过去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导致其竞争力远不及其他全球制造业中心。

监管负担过重、僵化的劳动法以及经商困难等政策差距,严重阻碍了制造业的发展。此外,印度作为服务型经济体,传统上侧重于技术和全球指挥中心运营,劳动力对制造业的准备不足,纺织生产等领域的技能差距更是制约了生产力和产量。

相比之下,孟加拉国、越南等新兴市场在这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同时,印度卢比在过去15 - 20年相对其他货币缺乏竞争力,使得印度在劳动力成本和价格方面不占优势。

不过,印度制造业并非毫无希望。其年轻和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庞大的消费群体成为吸引全球企业的重要优势。

全球企业集团纷纷瞄准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不少主要制造商已在印度设厂或有此打算。就连一些曾退出印度市场的公司,如福特汽车公司,也在考虑重返。

印度指数公司首席执行官萨米尔·卡帕迪亚认为,除人口结构优势外,中美及美加等国间日益紧张的贸易局势,让印度成为企业制造和出口的“战略位置”,印度在消费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具备一定比较优势。

然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之路依旧荆棘密布。特朗普的报复性关税计划将印度列为目标,这无疑会削弱印度作为制造业目的地的吸引力。

尽管印度考虑削减部分美国进口产品关税以保护出口,但澳新银行的 Nim 警告,美国关税虽对印度出口直接影响可控,但会推高生产成本,不利于企业大规模雇工。

相关资讯
标签: 印度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