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经济学(Austrian School)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基于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演绎逻辑——对重商主义及其核心政策(如关税)进行了系统性否定。重商主义强调国家通过贸易顺差、出口促进和关税保护来积累财富,而奥地利学派从方法论根源上批判其逻辑谬误和经济后果。
1. 主观价值理论:关税扭曲个体选择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奥地利学派以主观价值理论为核心,认为价值源于个体对商品或服务的偏好,而非客观的劳动投入或国家财富总量。价格是市场中个体主观评价的反映,协调供需。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重商主义将国家财富(尤其是贵金属积累)视为经济目标,忽视了个体福祉。奥地利学派认为,财富的真正衡量是个人满足感,而非国库金银。
关税通过人为抬高进口品价格,扭曲市场价格信号,迫使消费者选择更昂贵或次优的国内商品,降低了他们的效用。例如,1929年斯姆特-霍利关税将进口商品税率提高到平均59%,导致美国消费者为同等商品支付更高价格,生活成本上升。
对关税的否定:
关税干预个体自由选择,相当于政府强加的“偏好扭曲”。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中指出,任何干预价格的行为都破坏了市场发现真实需求的能力。
1929年关税导致美国进口额从1929年的44亿美元跌至1932年的13亿美元,消费者选择受限,国内低效产业得以存活,阻碍了资源流向更具比较优势的领域。
2. 个人主义:重商主义以国家为本违背市场逻辑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奥地利学派强调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个人行动的聚合结果,经济分析应从个体行为出发。国家或集体利益并非独立于个体的抽象实体。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重商主义以国家为经济主体,追求贸易顺差和产业保护,忽视个体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奥地利学派认为,国家财富的增加若以牺牲个体自由和福祉为代价,是本末倒置。
重商主义假设出口大于进口有益,但奥地利学派指出,贸易的目的是通过交换满足个体需求,而非单纯积累外汇。例如,哈兹利特在《一课经济学》中批评重商主义“只见出口之利,不见进口之益”,忽略了进口品对消费者的价值。
对关税的否定:
关税以保护“国家产业”为名,实则损害个体消费者和非受保护行业的利益。1929年关税保护了美国农业和部分制造业,却导致出口导向行业(如棉花、汽车)因他国报复而损失惨重,出口额从52亿美元跌至16亿美元。
罗斯巴德在《权力与市场》中进一步指出,关税是政府对个体财产权的侵犯,迫使消费者补贴低效企业,违背个人主义原则。
3. 自发秩序与知识问题:关税破坏市场协调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哈耶克提出的自发秩序理论认为,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协调分散的个体知识,无需中央计划。政府干预(如关税)无法掌握分散知识,必然导致资源错配。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重商主义依赖政府主动干预(如出口补贴、进口限制)来“规划”贸易平衡,假设政府能比市场更优地配置资源。奥地利学派认为,这种“致命的自负”低估了市场的复杂性。
重商主义的贸易顺差目标忽视了国际分工的动态优势。米塞斯在《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强调,自由贸易通过比较优势最大化全球生产效率,而重商主义人为割裂这种协作。
对关税的否定:
关税试图保护特定产业,却无法预见其对整体经济的涟漪效应。1929年斯姆特-霍利关税引发全球贸易战,加拿大、英国等国对美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导致全球贸易量在1929-1933年间下降66%,破坏了自发秩序。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警告,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强化政府控制,削弱市场协调能力,最终导致经济停滞。
4. 时间偏好与资本结构:关税阻碍长期繁荣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奥地利学派通过资本理论(基于时间偏好)分析经济过程,认为生产需要时间,资本结构需与消费者需求匹配。干预政策若破坏资本分配,会导致经济波动。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重商主义鼓励短期贸易顺差,忽视长期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升。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繁荣依赖于储蓄、投资和自由市场,而非政府操纵的贸易壁垒。
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政策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产业,扭曲资本结构。例如,17世纪重商主义国家(如西班牙)因追求金银流入而忽视工业发展,最终经济衰退。
对关税的否定:
关税保护低效产业,延缓其退出市场,浪费资本资源。1929年关税使美国低效农业和制造业得以存续,却阻碍了技术进步,导致资源长期错配。
米塞斯指出,关税推高生产成本(如进口原材料价格),破坏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1929-1933年间,美国固定资本投资下降70%,部分归因于关税引发的经济不确定性。
5. 演绎逻辑与普遍原则:关税违背经济规律
奥地利学派方法论:奥地利学派采用演绎法,从基本公理(如人类行为有目的性)推导出经济规律,认为这些规律具有普适性,不因时间或地点而改变。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重商主义假设贸易是零和博弈,国与国之间你赢我输。奥地利学派通过演绎逻辑证明,贸易是互利行为,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交换增加双方财富。
重商主义的“财富即金银”观点被奥地利学派驳斥为谬误。米塞斯在《货币与信用理论》中论证,货币仅是交换媒介,真正的财富是商品和服务。
对关税的否定:
关税违背互利贸易的普遍规律。斯姆特-霍利关税试图保护美国市场,却导致全球经济萎缩,美国GDP在1929-1933年间下降约30%,证明了保护主义的自我毁灭性。
罗斯巴德强调,任何贸易壁垒都违背“人类行为旨在改善处境”的公理,因为关税减少了可用的商品和服务,降低整体福祉。
结合1929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是重商主义政策的现代体现,其后果印证了奥地利学派的批判:
市场扭曲:关税推高进口品价格,美国消费者被迫购买昂贵的国内替代品,生活成本上升,消费萎缩。
全球报复:他国加征报复性关税,导致美国出口崩溃,农业和工业受创,失业率从1929年的3%飙升至1933年的25%。
资源错配:低效产业被保护,阻碍了市场优胜劣汰,拖累经济复苏。
自发秩序破坏:全球贸易网络瓦解,1929-1933年间世界贸易量下降66%,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奥地利学派会将此视为政府干预的典型失败,证明关税不仅无法实现重商主义的财富积累目标,反而导致普遍贫困。
结论
从奥地利学派方法论看,重商主义及其关税政策在逻辑上站不住脚:
主观价值理论揭示关税损害消费者福祉,违背个体利益。
个人主义批判重商主义的国家中心论,强调市场而非政府是资源配置的核心。
自发秩序理论指出关税破坏全球协作,引发知识问题和经济混乱。
资本理论说明关税阻碍长期投资,扭曲生产结构。
演绎逻辑证明贸易壁垒违背互利交换的普适规律。
奥地利学派主张彻底的自由贸易,认为只有去除关税等干预,市场才能通过价格机制和个人选择实现最大繁荣。1929年关税的灾难性后果为这一立场提供了历史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