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综述 >  “社区大妈打电话问我:怀孕了吗?”
“社区大妈打电话问我:怀孕了吗?”
流动的沙 来源: 2024-10-29 06:45
        
重点摘要
最近,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上班上到一半,突然接到社区电话:“怀孕了吗?生孩子计划有吗?

最近,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上班上到一半,突然接到社区电话:“怀孕了吗?生孩子计划有吗?”通话中,社区大妈亲自出马,变身“育儿大使”,手持“关爱”大旗,语重心长的跟你讨论“家庭大事”。

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催生关怀” 挑战的却是个人隐私的底线。毕竟,生不生、啥时候生,都是每个人的私事,怎么成了“国家任务”?

不过随着新生人口增长断崖式下跌,人口红利消退,生育率低迷已经成为社会隐忧,20、30岁的生育主力军不急,但国家急。近年来,从休假到补贴,从托育到教育,几乎每一环都在做出努力。

例如生育休假制度不断完善,一些地区还提供育儿津贴,医疗、教育服务也在尽力跟进。说白了,就是砸钱,希望能消除生养顾虑。但这些政策推行以来,效果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给力”,面对地方政府的种种生育福利。年轻人却不为所动。

而作为超低生育率国家的先行者,日本和韩国在生育补贴、育儿假和社会支持上的投入更是大手笔。韩国甚至给每个0到1岁的新生儿发放63万/月的生育补贴(人民币约3300元),产假制度也“豪华套餐”般的健全。

然而,2023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韩国生育率直接降到全球最低的0.78,中国1.07紧随其后,而我们一直认为老龄化、少子化严重的日本是1.3。靠钱砸出来的政策,终究没能换来婴儿潮,只能让政策制定者一声叹息。

问题的核心或许就在于:生育意愿并不是一个单纯“撒钱”能解决的事。相比补贴政策,年轻人更担心的是生活质量、育儿、住房、工作压力、教育问题,以及自由的“丧失”。现代社会的多样选择下,想要鼓励人们生育,仅靠经济诱惑,不是不行,就是不够。

就在昨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鼓励生育的若干措施的指导性文件,中央政府直接下场将统筹全国的生育支持政策,文件最核心部分就是确定了全国性的生育补贴,基数可能就是试点先行的两个城市攀枝花和伊春的标准500元/月,大城市可能会达到850元左右。

而住房方面将加大保障房供给,特别是多生多育家庭,优惠力度会更大。免费教育有可能会扩大到12年。不过这份指导性文件的最后特别强调了:生育政策的执行效果将纳入当地一把手的政绩考核。

这么一看,新的生育支持政策还挺让人期待,但现在的问题是:那些让人“绷不住”的催生电话是否是地方政府对新政上传下达后一种机械化的贯彻和执行?因为他在公众最尴尬的时刻“闪现”,让人产生一种“隐私被窥探”的不安。

生不生、啥时候生、和谁生,这些都是个人的决定,哪怕是亲朋好友“催生”,已经够让人头疼了,更何况现在连社区都要来“代表国家”关心了?这种过度干涉可能会让不少人对政策和倡议产生逆反心理,并质疑其所谓的“关怀”动机。毕竟,关怀和干涉之间,还是隔着一条敏感的界限。

推动高生育率,不仅是砸钱的事,更是要在制度设计上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这也是符合中央关于“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精神的。毕竟,关爱是一回事,直接拨号探讨隐私,恐怕只会让原本犹豫不决的人更加抗拒。

相关资讯
标签: 中国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