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缘紧张局势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欧洲正大手笔加码国防开支。德国议会刚通过历史性债务改革,为扩军铺路;英国首相明确承诺提高军费;欧盟更是放出8000亿欧元动员令,推动欧洲防务体系自主化。
但一边是政治口号高涨"优先支持本地企业",另一边却是美国防务巨头深植欧洲供应链,现实远比理想复杂。
根据欧盟最新的《ReArm Europe》战略更新文件,欧盟敦促成员国“花得更明智、协同采购、优先考虑欧洲公司”。尤其在未来的采购协议中,包括美英在内的“非欧盟国家”若不签署“安全与防务伙伴协议”,将被排除在外。
法国泰雷兹集团(Thales)CEO Patrice Caine更直言:
“美国只从本国采购军备,澳洲、英国也一样,那欧洲为何不能?”
然而,现实是——美企早已在欧洲军工体系中“深耕七十年”:
洛克希德·马丁与德国Rheinmetall联合开发火箭系统;
向波兰供货HOMAR-A多管火箭系统;
为荷兰提供空地导弹JASSM;
诺斯洛普·格鲁曼为北约与英防部提供指挥系统已超25年;
雷神公司今年先后获得荷兰(5.29亿美元)与罗马尼亚(9.46亿美元)的防空系统合同。
这些深度嵌入的供应链,短期内难以撼动。
伦敦国王学院商学院教授Michael Witt认为:
“短期内与美防务脱钩极其困难。”他指出,未来欧盟确实有必要建立自己的防务能力,但当前仍需依赖美方提供的安全合作。
他还提到:
“最值得关注的,是欧洲能否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威慑体系,包括弹头、投送系统等。”
目前英国的“三叉戟”核威慑力量依赖美国提供的导弹与维护系统。智库Chatham House就直言:
“继续依赖美国,是一项风险选择。”
英国前国防事务高级官员Tobias Ellwood表示,英国也应正视未来“没有美国”的可能性。他强调:
“我们必须做出假设——美国不会总在关键时刻出现。那么我们有哪些能力缺口,需要自己补上?”
这番言论背后,是对全球防务格局重塑的深层担忧。尤其是在美国暂停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背景下,欧洲盟友正在重新思考“战略自主”的必要性。
尽管欧洲制造呼声高涨,但现实却并不友好。澳新银行策略师Thierry Wizman指出,欧洲防务产业的规模经济不如美国,系统复杂、标准多样,且还必须符合北约兼容性——这些都会让欧洲难以彻底“排斥美企”。
与此同时,美国公司也在“反向出击”。投行BGL的国防部门负责人Bill Farmer表示,美企将“积极并购欧洲企业”,以获取市场准入:
“欧洲预算快速膨胀,而美方本土预算增速放缓。在这种形势下,你将看到一波美欧之间的并购潮。”
Farmer 直言,雷神、洛马、诺斯洛普等巨头已经在与空客、赛峰、泰雷兹等展开接洽,寻求战略投资与技术合作。
欧洲的防务自主雄心明确,但产业链现实、历史合作、军工能力分布等因素让“脱美化”步履维艰。短期内,美企仍将是这场“欧洲军费爆发潮”的最大赢家之一。
但长期来看,一个更自主、协同、规范化的“欧洲防务生态圈”或许正悄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