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美关税大战迎来新一轮高潮。
美国总统特朗普刚宣布完,对中国商品加征104%的关税,而中国迅速反击,把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加到了84%的报复性关税。昨晚,恼羞成怒的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称,对其他国家关税暂缓90天,对中国的关税加到125%。
这场“关税大战”不仅重塑了全球贸易格局,也让两国经济、企业和消费者陷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关税战的火药桶:从贸易到全面对抗
中美贸易战自2018年开打以来,从最初的试探性关税逐步升级为全面对抗。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约5000-6000亿美元,主要为消费品(如电子产品、服装)和中间品(如机械零件);美国对华出口约1800-2000亿美元,涵盖农产品、高技术产品和能源。两国经济高度互补,但也因此在关税战中互为软肋。
125%的美国关税将中国商品价格推至天价,美国消费者可能为一部中国产手机多付数倍成本。而84%的中国关税则重创美国农业和高科技出口,大豆农民和波音公司首当其冲,因为中国可能会选择其他的进口渠道。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战争已从贸易延伸至供应链、技术和地缘政治,双方似乎都无意退让。
二、谁在为关税战买单?
1. 外贸企业的生死劫
对中国来说,沿海地区的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订单骤减的困境。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和深圳的电子制造商可能因成本暴涨而失去美国客户,破产潮一触即发。即便转向东南亚或欧洲市场,转型成本和时间也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对美国来说,农业和制造业同样哀鸿遍野。美国中西部的农民失去中国这一最大买家,大豆和猪肉将大量过剩;高科技企业如英特尔、波音则面临中国转向欧洲供应商的风险。外贸企业的利润下滑,可能引发裁员和投资萎缩。
2.经济增长的隐忧
中国:出口占中国GDP约18%-20%,对美出口减少50%-70%可能拖累2025年经济增长0.5-1个百分点,从预期4.5%-5%降至4%以下。外资撤离和供应链断裂进一步加剧压力。花旗银行的报告则指出,中美贸易成本已高到无法承担,双方脱鈎的可能性愈来愈高。该行估算,单计如果中国今年被加54%关税,且未能寻找新贸易伙伴或走廊以分散影响,将拖低中国GDP约 2.4个百分点。以中国政府今年的GDP目标是5%左右计算,即其GDP会被削近半。
美国:出口对美国经济影响较小,但高关税推高的物价和供应链混乱将削弱消费和投资。经济学家预测,2025年美国GDP增长可能从2.5%降至1.5%-2%,甚至面临衰退风险。
摩根大通和高盛这两大投行都警告:2025年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分别飙到60%和45%,因为关税可能推高物价、拖慢增长。而根据摩根大通基于市场的经济衰退指标仪表盘,在最近的股市抛售中遭受重创的罗素2000指数目前反映出的经济衰退可能性达79%。
3.通胀与消费者的痛
中国:出口下降可能导致通缩加剧,类似2018-2019年的低物价压力。但若人民币贬值或原材料成本上升,通胀可能反弹,消费者购买力受挤压。美国:125%关税将直接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叠加供应链成本,通胀率可能从3%-4%飙升至5%-6%。普通家庭将为电子产品、服装等支付更高价格,生活成本激增可能引发民怨。而且,通胀大幅升高,会迫使美联储重新开始加息,缩表,对美国资本市场和需要融资企业打击巨大。
4. 中美股市的剧烈震动
中国股市:上证指数可能因出口企业盈利下滑而下跌10%-15%。不过,政府的刺激政策(如降准、基建投资)可能为市场提供一定支撑,或因中国政府建立平准基金撑市,下跌会得到缓解。美国股市:标普500已因关税预期下跌近5%,若贸易战升级,可能再跌5%-10%。科技股和零售股首当其冲,市场信心岌岌可危。贝莱德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周一表示,由于美国征收巨额关税,美国跌幅可能扩大20%,并指出经济可能已经陷入衰退。如果美国通胀与衰退并存,美国可能陷入最可怕的“滞胀“。
三、升级的代价:双输的螺旋
这场关税战若持续升级,后果将远超预期。中美贸易额可能从6000亿美元缩减至2000亿以下,全球供应链加速脱钩。美国制造业回流效果有限,因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成本难以短期弥补;中国虽可转向“一带一路”市场,但难以快速填补美国市场的空白。更严峻的是,全球经济将被拖入泥潭。欧盟、日本、韩国等依赖中美供应链的国家将面临出口下降,全球增长可能从3%降至2.5%以下。金融市场动荡、货币危机和地缘政治紧张将进一步放大不确定性。
四、谁是赢家?
对于中美关税战,我看到网络上,有人说,美国怂了,有人说,中国最后会退让。
关税战无论长期和短期,中美都没有赢家。
美国消费者将为高物价买单,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生存危机,通缩压力加剧。长期看,胜负取决于谁能更好地承受经济阵痛并调整战略。
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政策调控能力。政府可能通过补贴、人民币贬值和区域贸易协定(如RCEP)缓解冲击,但外贸依赖度高和外资流失仍是挑战。
美国的筹码在于美元霸权和市场吸引力,但高通胀和供应链混乱可能削弱其全球领导力。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若无法兑现制造业复兴,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危机。而且明年即将中期选举,对特朗普经济政策看多的民调已经比去年选前相比大幅下降。
据《华尔街日报》上周五(4 日)报导,美国选民因看好特朗普的经济政策而选他当总统,但最新民调发现,川普上任后大规模加征关税,选民对他的信心如今正逐渐转为质疑,担忧经济下滑而通货膨胀冲高。
《华尔街日报》于 3 月 27 日至 4 月 1 日进行的民调发现,54% 受访选民反对川普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比支持的人多 12 个百分点。约四分之三选民认为关税会推高物价,也比 1 月份调查时的 68% 高。
其实,贸易战升级没有赢家,只有双输,只是受伤的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打下去,代价是双方的企业和消费者,他们将为这场博弈买单。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C端(终端)的消费商品,(如手机登电子产品、服装、家具),B端比例相对很小(电子元器件,化工品),对美国底层的老百姓消费感冲击将非常高。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如食物油,猪肉,飞机,电力设备,半导体,航空机械设备,能源。也就是说,需求(甲方)都是中国的企业端(B端),如果进口美国高技术的设备的成本将大幅上升,影响到中国的企业发展,这让中国企业主很难受。而美国的B端企业(乙方)因此失去中国市场后可能面临库存积压和收入锐减。
经济学家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认为,自由贸易通过分工和比较优势,让各国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全球生产效率,实现互利共赢。
关税战则是,政府干预市场,打破自发秩序。关税作为人为壁垒,扭曲价格信号,阻碍资源流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
这种“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将双方拖入“囚徒困境”,双方贸易额可能大幅缩减,供应链加速脱钩,全球经济效率受损。
在关税战中,美国钢铁、虾业等行业可能因进口减少而在竞争中受益,中国部分国企或也能借机扩大内需市场。然而,这种“胜利”是建立在广大企业和民众损失之上的。老百姓为高物价和失业买单,企业为订单减少和成本上升挣扎,而获益者仅是少数与政治挂钩的利益集团。
关税战不仅限于经济,还加剧了中美政治对立,破坏全球合作,最终让两国陷入更深的敌对状态。地缘政治紧张可能进一步推高军费开支,挤占经济资源,民众福祉受损。
现在,唯一的出路是大家都回归自由贸易。中美若能放弃关税壁垒,重塑市场自发秩序,双方经济将迅速恢复活力。当前,谈判是止损的关键——美国可降低关税换取中国市场开放,共同制定公平贸易规则。否则,这场大战只会让两国老百姓和企业继续躺枪,政治冲突愈演愈烈。
当然,也有好的消息传来。
据相关报道,中美两国经贸团队于 4 月 9 日凌晨在新加坡展开了 14 小时的闭门谈判。
有知情人士透露,美方提出 “阶梯式撤税” 方案,即中方先行撤回 34% 关税,美方暂缓执行 50% 追加关税,双方在 90 天内就半导体、新能源领域达成 “关税豁免白名单”。但中方坚持 “对等原则”,要求美方同步取消 34% 基础关税(待确认)。截至目前,双方仍未达成协议,不过这或许是中方暂缓进一步实施报复性关税的一个因素。
同时,中国也可能考虑到多方面因素,如全球经济形势、中美贸易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影响等,在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时保持谨慎和克制,以寻求更有利的解决方案和谈判空间。
这说明中美之间能够达成某种程度的暂时协议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