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宏观数据 >  2025债券市场:告别“资产荒”,又进“负债荒”
2025债券市场:告别“资产荒”,又进“负债荒”
大存 来源: 2025-03-26 01:18
        
重点摘要
2025年债市调整本质是金融周期、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三重叠加。

从"资产荒"向"负债荒",2025年债券市场的核心矛盾正在转变。

这不仅改变了市场流动性格局,更推动债市从"资金驱动"转向"供需再平衡"阶段,配置需求弱化与估值压力共振,形成股债市场动态博弈的新范式。具体一下吧,这一转变源于银行体系负债端压力加剧、非银机构资金规模收缩,以及权益市场回暖带来的资金分流效应。

· 流动性环境的根本性改变过去三年,超额流动性持续释放,这驱动了债券市场的"资产荒"。2020-2023年全球央行实施的超常规宽松政策,在中国表现为连续降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比如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这种,在多管齐下后,银行体系超储率长期维持在1.8%-2.2%的舒适区间。

但2024年下半年起,政策组合出现关键转向:

1.货币乘数约束显现:M2/GDP比值突破220%后,金融体系空转压力倒逼监管强化资金流向管理。

2.存款分流加剧:理财净值化改造完成后,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突破15万亿,对银行一般存款形成持续分流。

3.外汇占款波动:中美利差倒挂背景下,2024年跨境资本净流出规模达800亿美元,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收窄。

· 银行负债端的三重压力

商业银行作为债市最大配置主体,其负债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

1. 存款定期化趋势:2025年Q1数据显示,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占比达65%,较2020年提升22个百分点,付息成本上行30-50BP。

2. 同业负债成本刚性: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中枢上移至2.8%,较MLF溢价扩大至40BP。

3. 资本补充压力: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监管要求下,六大行需在2025年前补充超万亿资本,这挤压了其债券的配置空间。

· 非银机构的去杠杆进程

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非银机构的资金传导机制发生质变。

银行理财规模增速从2023年的18%骤降至2025年Q1的5%,产品期限拉长导致资金稳定性下降。公募基金"赎旧买新"现象加剧,债券型基金申赎波动率扩大至±15%。保险资金受偿二代二期工程约束,利率债配置比例被权益资产挤压。

对比国际经验,2013年美联储"缩减恐慌"---美债收益率3个月内飙升100BP,但彼时经济处于复苏初期,与当前中国所处周期阶段具可比性;2017年中国金融去杠杆---同业存单利率触及5%,但当时缺乏权益市场分流效应,政策调控空间更大。

2025年债市调整本质是金融周期、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三重叠加。历史经验表明,这种结构性转变往往孕育着市场参与者的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