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社会热点 >  中国“两会”前瞻:人口、就业、三年连续5%与中国制造2035
中国“两会”前瞻:人口、就业、三年连续5%与中国制造2035
陆一夫 来源: 2025-03-03 08:32
        
重点摘要
一直以来,外界对中国 “两会” 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其只是形式上的 “橡皮图章会议”,缺乏实际的议政和监督能力。但事实上,每年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围绕热点提案、议案展开的深入讨论,都精准反映出中国当年的施政重点,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场年度政治盛会,我们梳理了五个值得重点关注的议题

下周,中国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 “两会”。

自特朗普上台后,便重启了对华贸易战,宣布加征 10% 的关税,这一举动无疑给本就复杂的全球经济格局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几乎每日抛出新议题,迅速且剧烈地改变着全球政治与经济的版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稳定国内局势,应对外部挑战的任务变得愈发艰巨。

一直以来,外界对中国 “两会” 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其只是形式上的 “橡皮图章会议”,缺乏实际的议政和监督能力。

但事实上,每年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围绕热点提案、议案展开的深入讨论,都精准反映出中国当年的施政重点,对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场年度政治盛会,我们梳理了五个值得重点关注的议题。

GDP 增长目标:5% 的延续与挑战

今年两会的头条焦点,大概率仍是中国的 GDP 增长目标。ING 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预测,2025 年中国的 GDP 增长目标将维持在 “约 5%”。这一目标的设定,彰显了中国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加剧时,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坚定信心。

回顾历史,自 1990 年中国开始设定 GDP 增长目标以来,政策制定者始终高度重视目标的实现。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仅有 1990 年和 2022 年这两个特殊年份,经济增长显著低于预期目标。通常情况下,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与年度增长目标紧密相关,目标越高,刺激措施的力度往往也越大,反之亦然。

从各省份公布的今年增长目标来看,大多数省份将目标设定在 5% 至 6% 之间,与去年相比,整体保持稳定,部分省份略有下调。宋林分析指出,各省份目标的总和,依然能够支撑全国实现约 5% 的增长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今年全国 GDP 增长目标确定为 5%,这将是自习近平上台以来,首次出现连续三年目标相同的情况。

在胡温时代,2005 年之前,中国连续六年将 GDP 增长目标设定为 7%;2005 年起,又连续七年维持在 8%。在这长达 13 年的时间里,中国实际 GDP 增长几乎每年都大幅超过设定目标,例如 2007 年,目标为 8%,最终实际完成率高达 13%。

而在习近平上台后的前十年,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每年的增长目标开始呈现波动状态,且与实际经济增长情况的关联度更高。在疫情爆发前的 8 年里,每年实际 GDP 增长与当年设定目标的差距极小,最大差值仅为 0.5%。如今,李强担任总理的这三年,GDP 增长目标均设定为 5%。

史上最难毕业季:就业压力与经济激活

近年来,中国的就业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史上最难就业季” 的说法已持续多年。2022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而到了 2025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攀升至 1170 万,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仍在持续,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新增就业岗位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增长。

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去年 12 月的一次演讲中,对过去三年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速与实际失业情况之间的背离提出了质疑。他估算,过去三年中国 GDP 可能被累计高估了 10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增就业人口较正常状态减少了 4700 万。尽管这一演讲随后被全网删除,但也反映出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激活经济。李克强在任时曾深入阐述,过去 GDP 每增长 1 个百分点,能够拉动 100 万人就业;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目前 GDP 增长 1 个百分点,可拉动 130 万甚至 150 万人就业。经过反复测算,要保证新增 1000 万人就业,经济增长需达到 7.2%。

如今,中国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按照今年预计的 5% 的经济增长目标和 1170 万的毕业生人数计算,GDP 每增长 1 个百分点,需要拉动 234 万新增就业人口,这无疑给经济增长和就业政策带来了巨大挑战。

宋林指出,去年中国能够完成增长目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部需求的强劲表现以及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然而,私营部门和家庭信心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国内需求的增长。展望今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可能导致外部需求形势进一步恶化。因此,若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中国必须依靠国内需求来填补这一缺口。

民营经济:政策转向与信心重塑

在两会召开前不到一个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这是自 2018 年以来,时隔六年多,习近平再次聚焦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此次座谈会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出席。过去五年,马云因曾公开 “炮轰监管” 而行事低调,甚至长期旅居日本。回国后,他也鲜少公开露面,因此,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中国民营企业家视为重要的 “政治风向标”。

习近平与马云的握手,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中国政府改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积极信号。策纬咨询(TRIVIUM)公司副总监汤姆・农利斯特(Tom Nunlist)表示:“科技行业的整顿实际上早已结束,政府也在持续释放支持民营经济,尤其是科技行业发展的信号。然而,外界仍存在疑虑,毕竟习近平主席的个人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最终,需要习近平主席亲自表态,才能彻底扭转局面。这次姗姗来迟的会面,恰恰体现了最高层政策转向时的谨慎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后,中国政府迅速出台了 “28 条” 政策,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今年两会上,围绕民营企业生存状况的讨论,以及相关提案和议案,无疑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制造 2035”:科技创新与国际应对

在此次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与马云一同列席的,还有腾讯 CEO 马化腾、小米创始人雷军、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等互联网巨头和尖端创新企业的代表。对比 2018 年那次座谈会,当时列席发言的企业家大多来自传统行业,即便有涉足 IT 领域的,也多为老牌的软件外包企业。

彭博社分析认为,此次座谈会的高规格(由习近平主席亲自主持)以及参会阵容(涵盖传统与新兴产业),表明中央政府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着力培育 “新质生产力”。

历经十年的 “中国制造 2025” 计划,总体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引发了欧美国家的限制和反弹。随着中国在 AI、机器人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快速崛起,外界普遍关注中国是否会推出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智库董事总经理、前美国总统乔・拜登顾问林赛・高曼(Lindsay Gorman)指出:“中国成功运用了国家支持的资本主义模式,政府在科研规划和资金投入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中国具备吸引外国人才,以及鼓励外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建立合资企业的能力。”

“中国制造 2025” 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短短几年后,中国政府便停止使用这一名称,以避免引起竞争对手的过度反应。如今,该计划即将收官,若中国在今年推出类似 “中国制造 2035” 的新计划,以推动 AI、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如何在包装和宣传上进行创新,降低来自西方的敌意,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口发展战略:应对 “灰犀牛” 危机

人口危机已成为中国不得不面对的 “灰犀牛”,这一危机在 2023 年骤然显现。当年,中国人口出现了意外的负增长,出生人口降至 902 万,较 2022 年减少 54 万;死亡人口则增至 1110 万,比 2022 年多 69 万。尽管 2024 年的人口数据尚未公布,但多家机构预测,形势将更加严峻。

根据现有数据推测,到 2050 年,中国将面临更为严重的人口危机。2023 年出生的 900 万人,到 2050 年将年满 27 岁,正值成家立业的黄金时期;而与此同时,198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初出生的人口将年满 60 岁,开始步入退休年龄。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恰好是中国第三次生育高峰的主力军,每年出生人口最高达 2500 万。这意味着,在 2050 年前后,中国的老龄化危机将急剧加深,每个老年人可能仅依靠 1.5 个劳动力供养,社会养老负担将空前沉重。

为应对这一危机,中国政府已推出延迟退休政策,并于 2025 年正式实施。此外,近年来,众多学者和政府官员纷纷呼吁,制定一个长期、系统的《人口发展战略》迫在眉睫。今年两会,或将成为观察这一战略是否在酝酿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