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球资讯 >  宏观数据 >  美银解读:中国的通缩压力是否正在对外输出给全球?
美银解读:中国的通缩压力是否正在对外输出给全球?
陆一夫 来源: 2024-04-26 04:09
        
重点摘要
2024年3月份,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均环比下滑,其中PPI的降幅超出预期。 尽管整体GDP增速突破5%,惟第一季度的GDP平减指数(反映经济整体价格变动的指标)却下滑了1.04%。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中国的通缩压力是否正在对外输出给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2024年3月份,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均环比下滑,其中PPI的降幅超出预期。 尽管整体GDP增速突破5%,惟第一季度的GDP平减指数(反映经济整体价格变动的指标)却下滑了1.04%。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中国的通缩压力是否正在对外输出给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美国银行(BoFA)的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通缩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以及供应链紧张状况的缓解。

中国向欧洲和亚洲出口的部分商品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的通胀,然而,分析师指出,鉴于中国商品在这些出口市场中占据的实际最终消费份额较小,因此对中国出口对这些地区通胀的影响较为有限。

此外,中国出口目的地国家正在应对服务价格的上涨,而这部分价格上涨几乎不受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

至于亚洲地区,也不会轻易受到中国通缩的显著影响。

美银分析师进一步阐述,尽管中国与亚洲各国的贸易关系紧密且地理位置相近,但中国通缩对亚洲整体通胀的影响同样有限。 中国进口商品在亚洲最终消费者消费结构中的占比相对较小。

过去一年,亚洲地区的通胀率确实明显下降,但这主要归因于食品价格的回落,而中国并非食品出口大国。 同时,能源价格的走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亚洲的通胀压力,但这更多是全球油价波动的结果,而非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疲软所致。

美银分析师补充说明,鉴于本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抵销了来自中国的潜在影响,中国通缩不太可能对钢铁、汽车等受严重影响的行业造成较大冲击。

以中国香港为例,美国银行分析师展示了中国难以有效传递通缩压力的现象。 尽管香港在地理位置和经济联系上与中国内地极为接近,但在内地近一年来与通缩抗争的过程中,香港的通胀水平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相关资讯
标签: 通缩中国经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