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周五,中国宣布对美国产品加征报复性125%的关税,晚上美国科技股七巨头指数上涨2.40%,报141.01点,本周累计上涨8.95%。苹果收涨4.06%,英伟达涨3.12%,谷歌A涨2.76%,亚马逊涨2.01%,微软涨1.86%,特斯拉则收跌0.06%,Meta Platforms跌0.50%。本周,英伟达累计反弹17.62%,亚马逊反弹8.11%,微软反弹7.95%,谷歌A反弹7.85%,Meta反弹7.70%,特斯拉涨5.38%,苹果反弹5.19%。。很多投资者分析,是市场对中美之间的关税数字游戏感到疲劳。
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4月11日晚间10:36分,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公告,宣布对美国政府于2025年4月2日发布的征收进口商品应缴纳的额外关税行政命令,以及4月7日及4月9日发布的关税相关行政令进行进一步指导。对部分中国进口产品免除了之前宣称的高额 “对等关税”。这一举措瞬间在全球贸易市场投下了一颗 “震撼弹”,大家突然明白了周五各大科技股暴涨的深层原因。
从豁免产品的范围来看,这次主要聚焦于科技产品领域,尤其是利好苹果和英伟达。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闪存、显示模组等消费电子产品纷纷上榜。这些产品在中国对美出口的消费电子品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超过半数之多。
为何白宫会选择这些产品呢?原因很简单,它们被视为美国消费者和企业高度依赖的 “关键技术产品”。要是对它们加征高达 125% 或 145% 的高额关税,后果将不堪设想。就拿高端 iPhone 来说,价格可能会从原本的 1599 美元一路飙升至 2300 美元。如此大幅度的涨价,必然会引发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时也会让市场陷入巨大的波动之中。
在豁免规模方面,这些被豁免的产品占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比例不到 20%,这意味着剩余 80% 的中国商品依旧得承受高额关税的重压。而且,豁免清单所覆盖的商品大多是美国、韩国、台湾等企业在中国生产的科技产品,这无疑体现出美国对自身供应链以及消费者利益的一种保护姿态。
白宫还设定了一项颇为特殊的豁免条件:只要进口商品中含有 20% 或以上的美国技术或成分,就可以申请豁免对等关税。这一招可谓 “一箭双雕”,既鼓励了企业更多地使用美国技术,又能减轻关税对美国企业的冲击。
那么,白宫此番举动的背景和动机又是什么呢?近期,美中关税战不断升级,美国对华关税最高达到 145%,中国也采取了报复性关税,高达 125%,这使得市场陷入了一片动荡,4 月 8 日股市暴跌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在这种情况下,豁免科技产品关税被看作是特朗普政府为缓解通胀压力、稳定市场情绪而使出的 “缓兵之计”。
另外,从供应链现实角度出发,美国当下根本没有足够的产能来生产智能手机等复杂电子产品,短期内想要实现 “回岸制造”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份豁免清单也反映出美国对全球供应链依赖的一种无奈妥协。从政治与经济平衡的角度来看,特朗普一方面要维持强硬的 “美国优先” 姿态,以获取国内部分选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通过豁免关税来避免对美国科技巨头,像苹果、英伟达等,以及消费者造成直接伤害,从而平衡国内支持率和经济影响。
在实施细节上,豁免已于 4 月 12 日正式生效,具体由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负责执行,并且公布了详细的豁免商品关税代码清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豁免仅仅针对 “对等关税”,之前已经实施的其他关税,比如 2 月针对中国商品的 20% 关税或 301 条款关税,并不受影响。
这一豁免举措引发了各方不同的反应。在美国国内,科技行业,如苹果、微软等企业对此举表示热烈欢迎,他们认为豁免成功避免了成本的急剧增加。分析机构 Wedbush 更是称这是 “最利好的消息”。但也有批评的声音指出,豁免行为削弱了特朗普一直强调的 “制造业回流” 承诺。而中国方面,官方尚未明确表态,不过在社交媒体上,部分评论认为豁免表明美国在某些领域离不开中国制造,甚至暗示中国商品或许还有涨价的空间。从全球市场来看,豁免消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但美中贸易战依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特朗普关税政策放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关税政策引发了市场剧烈波动(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4.5%以上),迫使特朗普团队加快调整步伐。科技巨头(如苹果、英伟达)受益于豁免,市场情绪有所缓解。特朗普需要在兑现竞选承诺(保护制造业、减少贸易赤字)和避免经济衰退之间找平衡。豁免(中国部分产品的关税)和暂停(对全球的对等关税)表明他对国内政治压力(尤其是2026年中期选举)和消费者情绪有所顾忌,显示出策略上的“缓和”倾向,主要出于对国内经济、市场稳定和供应链现实的考量。然而,这些调整更像是战术性妥协,而非政策方向的根本转变。对中国的145%高关税和“美国优先”的核心立场表明,贸易战短期内仍将持续,缓和仅限于避免全面失控。未来90天的谈判窗口将是观察政策走向的关键。